“我們想通過算法,讓工裝設計、工藝規劃、安全風險分析更精更細,實現每份文件都能‘開口’指導實踐……”表彰會上,航天科工六院601所青年黨員小候站在臺上,語速沉穩地分享著工藝組的技術構想。這構想背后,是老師傅們幾十年的經驗,是青年一代對傳統工藝的智能化重塑,更是黨員在科研一線扛旗沖鋒的生動注腳。
“設計是圖紙與現實的對話”
走進 601 所工藝組辦公區,電腦屏幕上,三維模型的線條與工裝設計圖的細節在光影中交織,勾勒出充滿科技感的工作圖景。這讓小候想到初到單位那年,在師父辦公室接過一疊還帶著油墨香的圖紙。“安全作業防護平臺開發,一定要扎扎實實‘拿下來’。”師父的語氣平淡,卻帶著不容置疑的信任。
作為負責人,小候倍感壓力:不僅要啃下技術硬骨頭,更得把組里幾個年輕人擰成一股繩。那些日子,繪圖板前總圍著幾個年輕身影:鉛筆在紙上反復演算,討論聲常常從傍晚持續到深夜。當第一版設計方案終于被制作為樣品時,小候和同事們眼里都散發著自信的光。
但在實踐中,設計方案卻因型材選擇不當出現穩定性缺陷。師父帶大家深入工房,實地觀察現有防護欄的承重形變。“設計不是紙上談兵的藝術品。” 師父的聲音在空曠的工房里蕩開,“是能經得住千錘百煉的筋骨。”
接下來的日子,工房成了小候的 “第二辦公室”。他的指尖常常沾著洗不掉的機油,藏藍色工作服的袖口、褲腿蹭上了深淺不一的鐵銹。設計圖改了一版又一版,畫廢的草稿紙在桌角堆成了小山。
驗收那天,師父拿著最終版圖紙,對著辦公室的日光燈管翻來覆去看了許久,終于輕輕點了點頭。小候望著師父舒展的眉頭,忽然明白:工程的智慧,就藏在圖紙與現實的“對話”里。
勇闖創新“無人區”
試驗參數出現異常,全組人員立刻集結,作為黨員的小候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。組長李工緊盯總控室的屏幕,手指在鍵盤上敲得飛快,口中不停地和各方確認情況。
“快!依據工藝規程啟動應急處置流程!”小候沖向操作臺。沒有多余的言語,團隊成員默契地圍攏過來,目光如炬,飛速翻閱著厚重的規程文件。指尖劃過紙頁,迅速鎖定了關鍵流程圖。
凝聚著小候心血的文件,此刻化作了精準的導航圖和無聲的指揮官。大家嚴格遵循方案上的每一個步驟操作,故障點被精準定位并迅速排除,系統恢復運行,試驗參數重新穩定在安全區間。
“我不怕遇到問題,就怕遇到問題只能在旁邊干著急。”正是急難險重任務的錘煉,讓這群“90后”黨員快速褪去青澀,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力量。
“在攻堅過程中,我們深刻體會到,航天事業從來不缺舞臺,缺的是敢想敢干的闖勁。作為青年黨員,我們更應沖鋒在前,勇闖創新‘無人區’。”小候這樣與同事們共勉。(文/白雪 )